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醫療與商業 PART2 --- 博士眼科診所 丁民峰醫師



10幾年前手機剛剛出現的時候,有一則廣告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這句廣告詞還因此獲獎,但這句話背後的『人性』是什麼呢?

其實就只有兩個字而已:『商業』


汽車為何要做自排車?明明手排就比較耐操、省油、零件好替換。

答案很簡單,因為車廠要賣更多車給不會開、不想學手排車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擴大市場,才有更大的商業利益。

手術也是如此,藉由科技的輔助就可以量產『會手術』的醫師。就像自排科技創造了很多『會開車』的人一樣。


雷射近視以前的有刀,醫師要練刀法,要花功夫去精研切得更薄、更整齊。

到了無刀的時代,由於科技力太優勢,要用刀片切出跟雷射一樣的品質實在太難、太花功夫,所以當年我看完廠商的DEMO示範手術後,我就認為這是一樣必然改變的手術趨勢---有刀終就要走入歷史。

事實證明我的觀點並沒有錯,短短的三年時間,全台灣的無刀雷射儀器都已經有十幾台了。


科技協助了醫師克服了『學刀』的難度,因為雷射近視90%的困難就在這關鍵的一刀,另外,科技也克服了病患『刀片VS眼睛』的恐懼,所以這項科技創造了廠商、醫師及病患三贏的局面。


雖然說是三贏,但病患仍屬於弱勢的一方,因為病患所知道的資料都來自於廠商與醫師,病患並沒有能力去分辨好壞,病患只能跟著廣告走,跟著商業操作走。


再來就是準分子雷射的儀器,儀器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回到本文的初衷,儀器廠商為了可以賣更多的儀器,所以把很多輔助功能加入,讓新接觸的醫師"更容易上手開刀",結果很多的近視雷射廣告把這些儀器功能拿來大作廣告,吸引病患們的眼球!


一一舉例:


奈米視雷射:5~6年前台灣吹奈米風,只要搭上這個名詞就會熱賣,事實上衛生署在最後有做出聲明,雖然準分子雷射的波長是193nm,但奈米一詞應該用在粒子的大小,而非雷射的波長,但當時的病患會被誤導到去詢問"請問診所的雷射是奈米的嗎?"-----斷章取義的用專業名詞進行廣告。


非球面雷射:這個我也很懶得說明了,連眼鏡片都可以打磨成非球面,雷射怎麼可能做不到,病患們會不會太好被唬弄?可是到現在市面上還是很多"非球面"的宣傳!-----利用基本功能來進行廣告。擴大光學區...之類的都屬於這種。


再來就是利用輔助功能做廣告,最明顯的就是用"高速追蹤定位"、"虹膜辨識系統"、"虹膜定位系統"...這些是儀器廠商的輔助功能,A廠商A功能、B廠商B功能,這些功能無法100%的使用在每一個病患身上 ,儀器的單項功能被無限上綱,模糊了病患應有的焦點。


把話講穿了就是:儀器的功能無法保證病患的視力。而且重點是儀器廠商也無法為術後的品質負擔任何責任。病患選擇相信這些廣告其實是偏離了主題。


與前一篇醫療與商業中強調的重點相同,我是主刀醫師,我有我應盡的責任:


我的責任在於盡我所能地把手術做到接近完美

我的責任是讓病患知道自己有可能要承擔哪些風險
我的責任不是用商業技巧誘惑你來開刀

所以,我在手術前要跟我的病患溝通清楚,我不希望我的病患純粹是因為『商業因素』而手術,我希望我的病患是經過思考、判斷而且是慎重地對自己的雙眼下決定,因為我是你的主刀醫師,我有責任把這些道理跟病患說清楚。


在此,我先跟選擇在這裡手術的病患以及所有曾經在手術室裡被我"碎碎唸"的病患說聲包涵,希望你們能體會我對品質的堅持,以及在手術中嚴格要求你們配合的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