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大小 = 相機光圈大小 = 雷射所需要的光學區
術前夜間瞳孔越大的人,夜間視力會比較差
術後發生夜間眩光的機率高的原因在於雷射光學區足不足以覆蓋瞳孔
正常人的夜間瞳孔直徑在 5 ~ 6 mm 左右,近視雷射的最『適當』光學區為 6 ~ 7mm
舉一些例子:
1.瞳孔小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完全覆蓋瞳孔,雷射準確,術後表現會很完美
2.瞳孔小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時偏位,稍微打歪術後夜間偶有眩光。
3.瞳孔大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中心完全接近角膜中心,那麼術後有輕微眩光,可以點藥控制,
4.瞳孔大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時還偏位,不只夜間大眩光,日間也會受影響
夜間瞳孔愈大 = 需要雷射的光學區越大
= 需要被汽化的角膜組織越多
= 需要較多的手術空間
有一個簡單的計算式:每100度因瞳孔大小需汽化組織的厚度=(角膜厚度的平方)/3
例:A、B君兩人所有條件均相同,1000度近視,只有夜間瞳孔大小不同,假設A君夜間瞳孔大小為 5.5mm、B君為 7mm,B君就有很大的可能被一般診所拒絕。
原因如下:
1. 需要更多的角膜厚度,理由如同厚度篇被拒絕原因
依公式計算A君每100度僅需汽化10.08um,而B君則需要16.33um
2. 醫師雷射的部分要非常準,些微偏位 = 眩光,衡量技術問題,不接
夜間瞳孔超過 6.5mm 者,需要關心視神經衰弱的程度,那代表視神經接收訊號的能力弱,需要更多的光源
近視雷射所需要的檢查"瞳大"的方式
用散瞳後的瞳孔大小資料來判斷是絕對的錯誤,測出來的數值絕對過大。
利用自然暗室、閉眼休息10~15分鐘,用尺量,是古早的方式,方式雖對,到底休息得夠不夠久就會有測量誤差。
利用暗室與紅外線儀器測量瞳孔大小,是國際上公認比較適合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