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虹膜固定式植入鏡片


『經過詳細評估後,度數太深不能做近視雷射! 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讓我不必戴眼鏡嗎?』
高度近視想不戴眼鏡的族群,除了雷射之外,可以有新的選擇『虹膜固定式植入鏡片』

什麼是虹膜固定式植入鏡片?
虹膜固定式植入鏡片又稱為植入式隱形眼鏡,也是一種屈光不正矯正方法,特別是對於不適合進行雷射近視手術的人。
此手術為使用微型隱形眼鏡,是依據個人所需矯正的度數,利用精密電腦的計算,量身訂做適合的植入式鏡片,因為該鏡片會被固定於虹膜上,所以稱『虹膜固定式植入鏡片』,就像是在眼睛裡戴上隱形眼鏡,患者就可以擁有高品質清晰的視力了。 植入式隱形眼鏡已通過美國FDA 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臨床試驗,也通過中華民國衛生署審查許可,效果及安全性極佳。
哪些人適合?
近視度數太深、角膜太薄、角膜弧度不適合...而無法以雷射LASIK治療的患者

1.需年滿20歲。
2.近視度數需很穩定。
3.近視度數過深,不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
4.角膜厚度不足,不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
5.角膜弧度異常,不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
6.經過各項詳細檢查評估適合者。
1.接近或大於40歲的患者。(由於即將接近白 內障的好發年齡,置換人工水晶體可能更合適)
2.過大的瞳孔;非正常形狀的瞳孔。
3.前房太淺。(會磨損角膜內皮細胞)
4.角膜內皮細胞數量不足。(已非健康角膜)
5.角膜弧度異常,不適合做手術的患者。
6.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虹彩炎 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
7.有青光眼或高眼壓的患者
8.職業限制,如拳擊手...或從事武術、美式足球...會有劇烈肢體碰撞的運動
9.曾有視網膜剝離的病史
10. 懷孕中或正進行其他的護理治療
11. 曾接受過其他類型的視力矯正手術(需再評估)

手術的安全與否其實絕大部分都來自術前審慎的評估
1.不改變角膜的厚度及結構
2.術後角膜完全清澈
3.復原速度較快
4.復原期的乾眼症狀少
5.夜間視力較佳
6.視覺對比敏感度更佳
7. 可逆式,若有需要可取出而不改變原本眼球結構
8. 視手術狀況,另一眼手術時間可能需隔3-7天


那些人不適合?
註: 就算是同一個病患,兩眼的狀況都未必相同,此項手術亦需要詳細的術前檢查
手術過程
整個手術過程約20分鐘,只需點眼藥水局部麻醉,不會疼痛不舒服的感覺
1. 手術前會先點縮瞳劑,等待數分鐘
2. 滴入麻醉眼藥水做局部麻醉
3. 在眼球的邊緣作一小切口並以顯微手術置入隱形眼鏡
4. 隱形眼鏡調整置中於瞳孔前方
術後說明
1. 術後即可獲得清晰的視力
2. 術後第二天即可正常上班
3. 術後即可恢復一般活動,可是一個月內請勿搓揉眼睛及避免激烈運動和衝擊
虹膜固定式植入鏡片的特點
高度近視合併高度散光者可以在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穩定後,考慮合併角膜雷射手術,效果會更好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你到底適不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呢? ----博士眼科 丁民峰醫師


博士眼科丁民峰院長說明:適不適合手術這要分成三個部分來談,『可能不適合的人』『需要特殊謹慎的評估』『會影響術後品質的特殊體質』

雖然台灣的衛生署並無公開資料予民眾,博士眼科在這裡以美國FDA所公佈的做為參考,讓對雷射近視有興趣的朋友能在術前就有所依歸。

第一個部分是『可能不適合的人』

根據美國FDA(相當於台灣對生署)給民眾公開的衛教,給民眾第一層自我評估,FDA的網頁中(點我)有提到,下列的人『可能不適合』做手術:

1.您不能接受風險,這指的是:近視手術還是有很低的一些機率產生後遺症,而且LASIK還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佐證它長期的效果。

博士眼科院長丁民峰醫師指出,想做雷射近視的人要先知道所有的風險與後遺症以及可能處理方式,這些資料都應該公開透明,病患勿因廣告或價格誘因草率做決定。

2.您的事業或人生規劃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有些工作可能不能接受您做雷射視力矯正。

3.有預算上的考量,大部分的醫療保險都不能給付雷射近視手術費用,雖然市場價格已經下降,但仍然不便宜。

4.在近一年內,您曾為了度數改變而更換眼鏡或隱形眼鏡,包含下列這幾種人:

  • 剛滿20歲或更年輕
  • 賀爾蒙激素的不穩定,類似糖尿病患者
  • 懷孕中或哺乳期
  •  一些可能導致度數不穩定的用藥療程中

這些屈光度術不穩定的狀況,需要與醫師討論可能發生"額外的風險"

5.你有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或正在服用延緩癒合的藥物(類風溼性關節炎、 愛滋病、紅斑性狼瘡...等等),這些藥物會讓你在LASIK術後延緩癒合的。

6.您活躍於激烈的接觸型運動,像是拳擊、搏擊、武術...這些會碰撞顏面及眼睛的運動。

第二個部分是『需要特殊謹慎的評估』
有下列病史的病患,雷射視力矯正無法100%確定安全與有效,需要特別的與醫師討論:


  • 眼部感染單純性或帶狀泡疹
  • 青光眼、疑似青光眼或眼壓過高
  • 像是葡萄膜炎或虹彩炎的眼疾
  • 眼部外傷或曾經接受過其他眼部的手術
  • 圓錐角膜 

第三個部分是『特殊體質可能造成的額外風險』

  博士眼科丁民峰醫師強調:下列的狀況,依情節嚴重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置方式,如果情節過於嚴重而無法以醫療的方式處理,則有可能不適合開刀。簡單的說,下列情況者的手術難度比較高,也許需要合併其他手術才有可能進行。


  • 眼瞼炎:眼皮睫毛的毛孔發炎,會增加LASIK術後的感染機率。
  • 比較大的瞳孔:確定這項評估在全暗室下進行(不可以用散瞳劑),部分病患會因進行某些療程的副作用導致類似散瞳的狀況,這種人在術後特別容易出現眩光、光暈、重影...,在某些病患可能因此變的比術前更糟,例如說在晚上、比較昏暗的天氣下或起霧的時候完全不能開車。
  • 比較薄的角膜,角膜是一層在虹膜上方的薄薄組織,大部分的屈光手術都是改變角膜的屈光度,在太薄的角膜上做手術有更多的風險。
  • 曾經接受過其它的屈光手術,像是RK、PRK、LASIK...這相當於第二次屈光手術,一定要更仔細審慎的評估。
  • 乾眼症,LASIK手術會加重乾眼的程度。
  • 睫毛倒插、眼瞼內、外翻,會影響恢復速度與程度。
  • 弱視者:原本視力品質就比較差、超高度近視、遠視或散光、不規則散光…無法透過鏡片矯正至0.8以上者。

  博士眼科院長丁民峰醫師指出,這第三個部分是屬於滿灰色的地帶,需要手術經驗非常豐富的醫師也需要比較先進的儀器,所以病患在四處求診時會聽到很不一樣的手術方式,有的診所甚至會告訴你不適合做這項手術,我們診所對於這類型的患者有非常多的經驗可供大家參考,想做雷射的患者可以來聽聽我們意見。

非球面雷射與前導波雷射 博士眼科診所-丁民峰醫師


  這幾年常常有患者問我們有沒有做非球面的近視雷射,我們把觀念與實際的狀況,以白紙黑字的方式再把這個部分講得清楚一點。
  『所有的近視雷射都是非球面的』這就是真相,若有人告訴你近視雷射有分球面與非球面,請告訴他正確的答案,在下圖中,上面的是非球面鏡片可讓焦距集中於一點,底下的則是球面鏡片造成的效果


『非球面』只是近視雷射的基礎功能,不需要多花錢,『加強或增大修邊區』也是基本功能,也不必為此多花錢,這些都屬於『標準程式的 LASIK 近視雷射』,在台灣最基本的這種雷射手術只價值2~3萬之間。
下圖的左邊是以鏡片模擬非球面造成的視覺影像(扭曲),右邊則是正常的,這種圖與鏡片在眼鏡行都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玩玩,重點是,有任何人因為沒有加非球面雷射而造成視覺類似左下圖的嗎?


  傳統標準程式的近視雷射有什麼缺點呢?
1.不夠精密,度數誤差質比較高
2.無法克服病患本身的不規則散光 
3.夜間眩光與光暈的後遺症發生機率比較大

  博士眼科診所丁民峰醫師指出,若個人條件比較差的(度數太深、散光太重、瞳孔太大...)的患者,不要為了省錢而選擇比較落後的手術方式。

  近10年來,眼科醫師與雷射工程師不斷去改善這些小缺點,一直以來所有的醫療都往量身訂作的概念去走,這也是在國外盛行前導波的原因,加入『前導波的近視雷射』不管在概念上與科技上都遠遠超過『非球面雷射(也就是最傳統的近視雷射)』。

  所以,聰明的大家,還要不要被『非球面雷射』這樣的名詞唬弄呢?

近視雷射的分類---博士眼科 丁民峰醫師


病患上網查雷射近視、近視雷射...常常會查到很多名詞,有的是手術方式、有的是儀器名稱、更有的是廣告名詞,該何去何從呢?
丁民峰醫師表示,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一般病患了解 "我被建議的手術是哪種" 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近視雷射分兩個步驟做說明:第一步驟是角膜瓣   第二步驟是用雷射把度數做掉
PRK、LASEK、LASIK、EPI-LASIK  這些名稱都跟"角膜瓣"有關
PRK、LASEK、EPI-LASIK 這三種屬於表層的手術,因為術後復原較久,恢復期的後遺症比LASIK多,所以比較不受歡迎
PRK 與 LASEK 利用酒精分離角膜上皮,雖然不用刀片,但是並非我們所提的無刀雷射
LASIK 術後恢復較快,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手術,它的第一步驟已經可以從刀片進化到以雷射來製做角膜瓣,所以INTRALASE無刀雷射,光是在美國一推出就有500多台
第二個部分就是雷射雕琢度數:
依據FDA的公佈,只有 標準手術Conventional 與 前導波導引Wavefront Guided 兩種選項
所以丁民峰醫師呼籲,病患在接觸"近視雷射名詞"應該特別注意,奈米視、NAVEX、非球面雷射...這些名詞是台灣創意人的傑作,並非FDA核准的手術方式

無刀雷射可以保留最多的基質床 丁民峰醫師


目前全世界對"圓錐角膜"均無定論
大部分的雷射近視手術也最害怕遇到這個-------不知形成責任歸屬的罕見後遺症"圓錐角膜"
所以,由理論上來說,手術後能保留越多角膜厚度,那麼角膜就不會因為眼壓而突起造成"圓錐狀"
那麼"無刀雷射"就給了病患與醫師一個非常優良的選項:比傳統LASIK保留更多的角膜厚度

角膜厚度在"雷射視力矯正"中必須分為三個部分來講解

A.角膜瓣的厚度---傳統刀片厚度130-160um(中間薄旁邊厚)---無刀雷射的厚度90-110um(精準而平滑)

B.手術需要汽化雕琢的組織---以一個很簡單的算式來說---每100度需要12um的厚度

c.角膜基質床的厚度---國內外文獻均認為最最極限不得少於250um的厚度

所以,很方便的數學就可以算出,能不能做手術?手術後預估的角膜厚度!
案例一:角膜厚度500um,近視1000度
那很簡單,B的部分需要汽化掉(1000/100)*12=120um
C不能動,不得少於250um
那麼A角膜辦的厚度=500-120-250=130um
傳統的LASIK保證不能做,因為傳統的刀要130-160浮動的厚度
也許別的診所會推薦PRK、LASEK(這兩種都適用酒精把角膜上皮"弄掉")或EPI-K,因為上皮的厚度只有70um,但本院則不願意執行這樣的手術,因為
1.病患因上皮需要癒合會有兩週極度的不舒服
2.上皮也許無法癒合完整,需要再做上皮移植手術
3.雷射直接汽化掉包曼式層(LASIK則不會),包曼式層有可能產生疤痕影響視力品質。

案例二:角膜厚度550um,近視600度,有刀無刀都可以做,但無刀更安全
B=(500/100)*12=60um
傳統LASIK可以幫你保留的厚度=500um(總厚度)-160um(角膜瓣厚度)-60(汽化掉的組織)=280um
那麼無刀雷射可以幫你保留的厚度=500um(總厚度)-90um(角膜瓣厚度)-60(汽化掉的組織)=350um

如果照各醫學會的文獻理論:手術後能保留越多角膜厚度,那麼角膜就不會因為眼壓而突起造成"圓錐狀"
那在案例二中,顯然無刀雷射幫您保留的角膜厚度較優

無刀雷射可以幫您保留最多的厚度(角膜基質床受到壓力的結構強度)外,更安全。

無刀雷射讓"適合做"的人變多了 博士眼科 丁民峰醫師


凡是適合做lasik手術的患者都可以接受這個手術,而且以往不能做傳統lasik手術的人也可以選擇無刀雷射手術,它的範圍還有所擴大,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以前因為角膜薄、近視度數高而不能做lasik手術的患者中,有可能因無刀雷射而能順利摘掉眼鏡。

2.      以前因為眼裂小、角膜直徑小、角膜平的人,而無法用機械金屬刀制做角膜瓣的人也可以做無刀雷射。

3.      傳統lasik術後出現欠矯、過矯等情況後進行增效手術時的第一選擇。

4.      對害怕用機械金屬角膜板層刀切割角膜的患者最適合做這個手術。

5.      對手術效果要求很高的人,我們建議也做無刀雷射。

所以,如果您曾被評估"不適合";或是您曾經害怕不安全,無刀雷射近視手術是一個好選擇

近視雷射知識篇---角膜地形圖


瞳孔地形圖主要是觀察角膜彎曲的程度
通常近視的曲度較正常人高,遠視則平坦
通常紅色代表曲度高,依顏色往下類推

一般正常的角膜,圖形規則對稱,大部分的人都會呈上下方向的蝴蝶結型,通常底下的圖型會比較大

高度近視長期戴隱形眼鏡所引起的角膜變形,需要花一些時間照顧才能手術。尤其是戴硬式隱形眼鏡者,角膜長期被壓平,從圖上的感覺就會變成中間凹旁邊凸起的火山型。


角膜地形圖對近視雷射的主要用途:


主要用途為用來觀察雷射近視術前是否就有圓錐角膜,如果發現有圓錐角膜,則不宜手術

第二個是檢查出不規則散光,這種散光是無法靠鏡片矯正視力的。所以,如果發現這狀況時,一般會馬上再做前導波的檢查

第三項是檢察角膜的彎曲程度,過彎曲或過平坦都不適合用刀片來做近視雷射手術。不過這個問題有了飛秒無刀雷射所克服,因為無刀不挑曲度。


術後的角膜地形圖是手術有無偏位的證據

近視雷射知識篇---夜視瞳孔大小


瞳孔大小 = 相機光圈大小 = 雷射所需要的光學區
術前夜間瞳孔越大的人,夜間視力會比較差
術後發生夜間眩光的機率高的原因在於雷射光學區足不足以覆蓋瞳孔
正常人的夜間瞳孔直徑在 5 ~ 6 mm 左右,近視雷射的最『適當』光學區為 6 ~ 7mm
舉一些例子:
1.瞳孔小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完全覆蓋瞳孔,雷射準確,術後表現會很完美
2.瞳孔小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時偏位,稍微打歪術後夜間偶有眩光。
3.瞳孔大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中心完全接近角膜中心,那麼術後有輕微眩光,可以點藥控制,
4.瞳孔大於光學區時,醫師控制雷射時還偏位,不只夜間大眩光,日間也會受影響
夜間瞳孔愈大 = 需要雷射的光學區越大
                     = 需要被汽化的角膜組織越多
                     = 需要較多的手術空間

有一個簡單的計算式:每100度因瞳孔大小需汽化組織的厚度=(角膜厚度的平方)/3

例:A、B君兩人所有條件均相同,1000度近視,只有夜間瞳孔大小不同,假設A君夜間瞳孔大小為 5.5mm、B君為 7mm,B君就有很大的可能被一般診所拒絕。
       
       原因如下:
       1. 需要更多的角膜厚度,理由如同厚度篇被拒絕原因
             依公式計算A君每100度僅需汽化10.08um,而B君則需要16.33um

       2. 醫師雷射的部分要非常準,些微偏位 = 眩光,衡量技術問題,不接

夜間瞳孔超過 6.5mm 者,需要關心視神經衰弱的程度,那代表視神經接收訊號的能力弱,需要更多的光源

近視雷射所需要的檢查"瞳大"的方式

用散瞳後的瞳孔大小資料來判斷是絕對的錯誤,測出來的數值絕對過大。

利用自然暗室、閉眼休息10~15分鐘,用尺量,是古早的方式,方式雖對,到底休息得夠不夠久就會有測量誤差。

利用暗室與紅外線儀器測量瞳孔大小,是國際上公認比較適合的方式。


近視雷射知識篇---角膜厚度


角膜厚度就是可以動手術的手術空間,厚度越厚代表可利用雷射治療的度數越多。

每100度近視或散光,依照光學區的大小,一般需要用掉12~14μm的角膜厚度來做度數的治療。

角膜厚度 = 角膜瓣厚度 + 手術空間 + 基質床厚度

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質是578μm。
資料來源Argus WA.Ocular hypertension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Ophthal-mology,1995

例:不考慮其他因素,A君角膜厚度500μm,近視1000度,能不能做手術?
       
       手術空間 = 130μm
       假設用傳統版層刀,角膜瓣厚度 = 160μm
       那基質床只會剩下500 - 130 -160 = 210μm
       210μm的基質床厚度是很不安全的    所以,這個病患於一般診所會聽到三個說法:

       1.不適合做,因為角膜厚度不足
       2.術後要保留350度的近視,依然要戴眼鏡 
       3.用PRK或LASEK來做,但要承受更多風險
      但如果選擇無刀,角膜瓣厚度 = 90μm
      手術空間依然為 = 130μm
      基質床剩下500 - 130 - 90 = 280μm,相對的就比較安全

度數深、角膜薄的人通常因為手術空間不足被拒絕
依照眼科醫學會所提供的手術同意書,其中提到的一項"手術併發症"圓錐角膜的說明

目前學界對角膜隆凸(圓錐角膜)病因仍無定論,但依據經驗法則,保留一定厚度、比例以上之存留角膜可有效降低術後角膜隆凸之機率,唯無法保證絕不發生。

也就是說當一般LASIK的病患選擇以無刀雷射來進行近視雷射手術時,會比一般刀片更多了一項安全,因為雷射切的比刀片更薄,基質床就留更多。

術後的角膜厚度?

一直以來就有很多可愛的病患,在網路上找很多資料後來詢問


最常被扭曲的問題就是 "網路上都說術後要剩下410微米" 才算安全?

這邊的410微米,指的是角膜瓣與角膜基質床的總共厚度

角膜瓣如果是用刀切,厚度的範圍約在130~160之間 (這是刀片的誤差值)

角膜基質床則是打完雷射後剩下 "沒有被動過" 的組織,一般來說越厚越好,最好不得低於250

所以,410這個數字的由來就是,刀切的角膜瓣以160來算,在加上基質床必要的250

這個資料在當初"有刀"的時代,可以這樣寫,在目前有無刀雷射後寫法就必須變更了

如果用總厚度來說的話,無刀的角膜瓣可以設定90,再加上基質床的250,術後的安全厚度就應該變更為340微米

這是網路上常見的錯誤,我們在這邊做統一的說明

博士眼科診所的"調整"手術政策


這屬於"術前應告知事項",給術後有調整空間的人,不論您是否在我們這裡手術


什麼人需要調整手術?   

度數明顯不足或超過、散光有殘留、眩光的困擾、模糊而且影響視力的這4種人,在一般的文獻上會提發生率,約在10%。

我們是會先依手術後的時間做區分:

1.術後半年內(這裡指的半年指的是恢復期間內),恢復期的長短確實與"個人體質"有關,所以醫師會判斷度數是否穩定後,決定調整的度數。


在我們診所內,醫師會因為"不夠完美"而認定需要"術後半年內調整"手術的病患,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給與調整的治療。而且不收費。
"常常有病患問:已經0.8~0.9很開心了,為什麼還要調整?........這邊給大家標準的答案,因為我們認為不夠完美。

這是我們診所的優勢,初診、手術、回診都同一個醫師,在判斷上可以掌握很好的時機。

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在別的診所手術的病患來這邊尋求對於調整的建議,我們很樂意給這些病患建議,但是來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功課:
 "原本的手術醫師怎麼說?" 
 "原本手術院方的病歷摘要"
 "您有按照原醫師的指示回診及點藥嗎?"
 "原本手術的診所都不調整嗎?"  
 "您不願意給原手術單位執行調整的原因"......等等
我們還是要尊重原手術醫師的意見的,畢竟在恢復期間內還是屬於原手術醫師的責任範圍。這種在別院手術;需要調整的病患,我們會收費,能否立刻進行調整手術需要至少一個月的觀察時間。

2.術後半年至一年間,通常恢復期已過,視力已經趨近穩定,在我們診所因為第一階段醫師的堅持,所以在這個階段發生調整手術的機率已經非常的低。


如果您是我們的患者,在術後半年至一年間,有需要想要調整的,只要醫師評估可以調整就可安排手術時間,不收費。

曾經在其他診所或醫院手術的病患,若有調整需求或疑慮的狀況,或因原本手術院方就沒有調整的政策的話,也歡迎跟我們連絡。

無刀雷射可以治療更多的度數


(2007.7.9)
【 郭博傑 / 台北採訪報導 】
  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近視族期盼透過雷射近視手術(LASIK)來擺脫眼鏡的糾纏,享受摘除眼鏡的便利,然而雷射近視手術雖然已能解決大部分近視的困擾,但並不是人人都適用。除了先天視神經衰弱、玻璃體混濁(飛蚊症)、視網膜裂孔及剝離等等眼部病患以外,『度數太深、角膜太薄』也被視為與『無法接受雷射近視手術』畫上等號。

  博士眼科丁民峰院長說,傳統的近視矯正術,是以板層刀切開角膜,製作角膜瓣後,再使用雷射矯正眼球的屈光度;傳統板層刀所能製作角膜瓣厚度在110~160微米(微米=萬分之一公分)之間浮動,若患者原本的角膜厚度扣掉需製作角膜瓣的空間,最後剩下的角膜基質床厚度不足250~350micron,基於手術安全性的考量,醫師通常必須婉拒患者接受手術的要求。因此,對高度近視患者來說,眼軸因壓力而拉長導致角膜厚度比常人更薄,能夠用來製作角膜瓣的空間就變小,手術的風險也就大大提高,於是許多最欲除去鏡框而後快的高度近視患者,只好繼續忍受厚如酒杯的沉重鏡片,以及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所造成的角膜受損、血管增生等問題。

無刀雷射讓近視手術更安全、更精準


  不過目前已經有一套新的儀器,針對角膜瓣的製作瓶頸研發問世,目前在全球也受到許多眼科醫師的支持。去年衛生署通過的無刀雷射INTRALASE LASIK是一項以電腦操控雷射光束,進行製作角膜瓣切割的創新科技,具極度安全、低手術併發症、醫師無動刀壓力,患者復原速度快,適用於角膜過薄無法施行傳統手術者等五大優點。由電腦控制的雷射脈衝 ( Pulse Width ),能夠在眼角膜上打出平整的氣泡,精準的將角膜瓣厚度控制在90微米(誤差值約2微米),所以提供了更多施行手術的空間,不僅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也比傳統「有刀」手術更加精準,是視力矯正手術上的一大突破。

1,500度 的大近視也有機會回到1.0


  過去飽受高度近視之苦的徐小姐,常因為近視太深、角膜過薄,好幾次從診所敗興而歸,徐小姐說:「看著身邊的朋友們,一個個都在享受雷射近視後的便利生活,我只能繼續從沉重的鏡框、以及越戴越乾的隱形眼鏡後面看世界,這種感覺真的讓人有莫名的自卑與無助。」就在上個月中的端午連假,徐小姐接受無刀雷射手術,從原本約1,300度的視力,到現在兩眼1.0的清晰視野,徐小姐開心的表示,原來高度近視也有機會動刀,不但原本困擾已久的失眠及頭痛不藥而癒,連朋友都發現她的眼睛好像沒這麼「脫窗」了。她以自身的經驗,鼓勵過去跟她一樣總是被拒絕的高度近視一族,再次勇敢踏入診間諮詢,相信也能跟她一樣擁有鷹眼般的視力。

  丁民峰院長表示,過去雷射近視手術的結果是不可逆的,尤其是高度近視患者,因需要汽化的角膜組織較多,所以開壞了就無法重來。但是雖然現在已經有無刀雷射這麼先進的科技,但病患如未在事前與醫師確實溝通、要求高品質的術後視力,還是必須一輩子承擔手術的後果。丁院長說,假想一個人這輩子都只能用舊型映像管電視般低階的畫質視力來看世界,永遠也無法體會用液晶電視畫質的視力所看到的色彩有多飽滿、多立體,是一件多令人惋惜的事;但目前坊間醫師的技術,普遍有很大的落差,醫師的經驗值也很難在1-2次的術前溝通中看得出來,甚至大多數的醫師都只能用溫柔親切的態度來安撫病患的憂慮,卻無法做出實質的術後結果保證,因此丁院長建議,想做雷射近視手術的民眾,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權益要求醫師,必須提供能讓您滿意的手術品質及結果,對您的眼睛才有保障。
除了慎選手術方式及醫師,丁院長亦提醒已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的民眾,在炎炎夏日裡,不僅應避免用眼過度,在動完手術的兩週至一個月內,盡量不要從事水上活動,以防傷口感染發炎;術後也應選擇配戴深色的太陽眼鏡,降低紫外線、陽光對視神經的傷害。除此之外,多攝取富含葉黃素、胡蘿蔔素、維他命A、B群等營養,如燙波菜、牛奶麥片粥、蕃茄等等,都很適合在炎熱的夏天多多食用,保養您珍貴的靈魂之窗。

珍惜所託,如同自己 by丁民峰醫師的理念



我從事LVC手術經驗已經十幾年,對病患託付雙眼時的心情有著極深的感觸,病患的要求與醫師的承諾如果產生很大的落差,就往往是醫療糾紛的根源
病患決定手術時,他不只託付的是雙眼而已,還包含著對未來的希望與對醫生的信任,醫者有最大的責任讓”病患的雙眼”安全且完美的歸還給他們
因此,很多病人在評估手術前都會先詢問醫師,可否達到我要的視力品質?如果手術結果,是做在醫師自己的眼睛上,醫師您能夠接受嗎? 如果醫師不能給病患相對的保證,又如何要病患接受?
把病患的眼睛當成我的眼睛來對待,正是我所說的『珍惜所託,如同自己』
自費手術市場的普及,讓『醫療業』與『服務業』的界線越來越接近,我確信我能給病患最好的服務,病患的術後滿意度,才是醫者所應該追求的目標,這就是我所謂的理念。

認真把手術做好最重要 --- 博士眼科診所 丁民峰醫師


最近有一位病患把網路上對我在手術日當天的"手術室中發脾氣"、"兇護士"、"要等很久"...的抱怨討論串給我看...
我想說的是,病患永遠也無法體會我在執刀過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用心及仔細
我很龜毛、我很要求、我會對無法完美配合我的護士及病患發脾氣...但大家想想看,目的是為了什麼?
把刀開好!
沒錯,大家都談論"我的脾氣"這些類似的話題...
甚至不喜歡我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但是,我並不會在手術效果上對不起把雙眼交付給我開刀的人
我知道每位患者上到手術台都很緊張,可是在雷射過程時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好好安撫等你平靜的
這個部分所有患者都一定要體諒,大部分的患者就算很難自制,我也會把你的眼睛照顧好

我很欣慰在看到這些抱怨的同時,也看到了一些懂事的病患所留的言
"我寧可你在手術室裡嚴格一點,也不要不好的視力..."
"醫師的技術與視力的品質才是重點,手術室裡也不過就幾分鐘..."
"那種龜毛、挑剔的態度可以讓我很放心的把雙眼交給他..."
"視力是一輩子的,醫師的實力比較重要..."
"等是還好,如果在手術檯上我沒辦法表現得很OK,那就變成人家要等我了..."
"這樣反而讓我知道,丁醫師不會很草率的趕快做完換下一個..."

感謝這些對我技術肯定的患者,我很高興你們懂這些道理
回診的時候記得列印下來告訴我:"這是我寫的"........那麼我們就免收掛號費以資獎勵好了..哈哈
當然也謝謝那些對我有些指教的患者
我真的會認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讓我們可以用很輕鬆愉快的態度把刀開完而品質也可以不降

如果大家要做近視雷射,如果您把醫師執刀技術力看得最重要的話,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
如果您只是要找從頭到尾都溫柔親切的醫師,刀開得好不好不是特別重要的話,麻煩另請高明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水晶體

與近視雷射的關係

網路常見錯誤:近視雷射容易導致白內障或老花眼。
正解:老花及白內障都算是『水晶體』過度使用,年紀到了一定會發生。










  水晶體及睫狀體的功能是負責『調整焦距』,年紀愈大時調整焦距的能力就愈弱,35歲開始就會開始有『老花』的感覺,看近距離 ( 6公尺內 ) 就會慢慢難以聚焦,愈近愈困難,看東西會花掉、但看遠則不受影響。
 
例:A君近視度數為300度,45歲,因為老花的影響,當他要看近時,就要換成近視100度的眼鏡,看遠則依然是戴300度的近視眼鏡。
 
  這樣的患者做近視雷射時,一定要與醫師詳細說明自己的用眼習慣,因為醫師可依照狀況為您設計比較方便的結果。
 
1. 若為公務員、老師...長時間近距離工作者,那麼保留一點點的度數,使得過度用眼時不用依靠眼鏡。
2. 玩高爾夫球、射擊....則需要把度數做足,但看書時則需要戴一付老花眼鏡。
 
  由於人工水晶體沒有自動調整焦距的功能,所以置換人工水晶體後會有類似老花的感覺,年輕的患者感覺會比較明顯,需要時間適應。

瞳孔

與近視雷射的關係

瞳孔大小 = 相機光圈大小 = 雷射所需要的光學區
術前夜間瞳孔越大的人,夜間視力會比較差
術後發生夜間眩光的機率高
 
正常人的夜間瞳孔直徑在 5 ~ 6 mm 左右
近視雷射的最『適當』光學區為 6 ~ 7mm

雷射近視的光學區與瞳孔大小的關係 6 ~ 7mm

雷射近視的光學區與瞳孔大小的關係
夜間瞳孔愈大 = 需要雷射的光學區越大
                      = 需要被汽化的角膜組織越多
                      = 需要較多的手術空間








夜間瞳孔大小







雷射設定的光學區







1. 夜間瞳孔小於6.5mm雷射光學
區,完全覆蓋瞳孔術後完美!







2. 夜間瞳孔小於6.5mm雷射
光學區偏位 , 打歪術後
夜間偶有眩光。







3. 夜間瞳孔大於7mm ,超過雷射光學區,雷
射光學區中心完全重疊角膜中心,術後有
輕微眩光。







4. 夜間瞳孔大於7mm,超過雷射光學區,雷
射光學區偏位不只夜間大眩光,還會造
成日間散光。
例:A、B君兩人所有條件均相同,1000度近視,只有夜間瞳孔大小
不同,假設A君夜間瞳孔大小為5.5mm、B君為7mm,B君就有很大的可能被一般診所拒絕。
 
原因如下:
1. 需要更多的角膜厚度,理由如同厚度篇被拒絕原因。
2. 醫師雷射的部分要非常準,些微偏位 = 眩光。
 
瞳孔是眼睛房水的流通的主要通路,一旦閉鎖,就會使眼內房水的流通產生障礙,進而造成眼壓升高,長期下來易造成青光眼。因此瞳孔的大小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老年人瞳孔較小,而幼兒至成年人的瞳孔偏大,尤其在青春期時瞳孔最大。近視的瞳孔通常大於遠視。
 
正常的瞳孔理應隨外在光線保持適當的亮度,讓視網膜能接受足夠的訊號,又不會因為光線過多造成曝光過度,夜間(暗室)瞳孔大的人,代表視神經所需要的光線要比較正常人多,夜間視力就會差。

前導波

與近視雷射的關係


前導波是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哈博望遠鏡移植下來的技術。

這項技術有三個好處

  1. 度數精密測量到1度,傳統驗光是以25度為單位。
  2. 偵測高階像差,找出不規則的散光。
  3. 降低夜間眩光的發生

  上圖兩眼都可看到1.0,可是實際的解析度則不同,而且右邊的夜間視力肯定比左邊更差。藉由前導波的修正,可以讓視覺的品質變得更優良。

傅立葉前導波


2005年通過FDA的新技術,只有VISX獨家專利,比其他廠牌的前導波更精密。
傅立葉是一位偉大數學家、物理學家的名字,最廣為人知發明理論的就是『熱傳導方程式』。
利用傅立葉多項式來分析前導波測量所得到的數據,就叫做傅立葉前導波。

醫療與商業 PART1---博士眼科診所 丁民峰醫師


手術醫師真正的責任是什麼?
1.會做手術?  2.把手術做完?  3.盡其所能地做到完美?

病患們看到這種問題,應該會毫不思索地回答『3.盡其所能地做到完美』。

我談了20年的『珍惜所託‧如同自己』就是希望能一直提醒我的患者們,醫師在面對手術上的態度有多重要,但是大多數的患者在面對『近視雷射』這項手術時,很不可思議的會完全沒注意這個重點。病患受到各種廣告的暗示,導致面對近視雷射的心態被轉移焦點。

我一一舉例:
1.      某廣告詞是『擴大光學區能大幅降低眩光的發生』,請問到底該不該相信?這樣的廣告在暗示你:來吧,只要加大光學區,你最害怕的眩光就不會發生!

如果眩光可以就這樣避免的話,你們會就這樣相信嗎?除此之外加大光學區要額外負擔的風險是『耗掉更多的角膜厚度』、『可能導致日後無調整的機會』…『加大光學區依然無法避免眩光的發生』這才是你們應該知道的真相。

2.      再來是最多人也最常常誤解的事,雷射在處理度數的時候,有了自動追蹤定位系統就可以完美的手術了嗎?
這樣的廣告也在暗示你:雷射有自動追蹤系統,先端科技更安全,絕對不會打歪打偏!

廣告詞依然沒有錯,但是雷射是垂直的擊發,你的眼球表面是弧形,你往旁邊看,雷射就會跟隨著瞳孔中心移動而移動,本來應該打成圓形的就變成橢圓形,而且還有部分的能量會折射掉,產生微小的不規則,當有很多微小不規則的時候就會有度數的偏差或新生散光。

一個很小的觀念題:假設A病患從頭到尾眼睛都不晃不移動,B病患全程晃的亂七八糟,兩個患者都用同一套強大的自動追蹤系統,你覺得A與B兩人哪個術後效果比較好?

再來,一旦打開了角膜瓣就是分秒必爭

所以,我可以選擇:全部放給自動追蹤系統控制,你晃你的眼球,晃出雷射安全區儀器自動暫停,後然後我溫柔親切的在你耳邊,來,我們慢慢來,然後繼續;或是全程盯著你,叫你集中精神的盯紅點,想盡辦法讓你不動不晃爭取比較好的術後效果,但過程中我會用口令、命令再加上很嚴格的語氣。

當然,如果你的配合度是滿分,你就會感覺我很溫柔!反之,配合度超差,你就會在手術中聽到我比較大聲地『提醒』。

手術中,我嚴格要求你的配合就是那幾分鐘,但關係到你術後一輩子,這就是珍惜所託如同自己的意義!

我希望每個我做出來的眼睛都是接近完美的,我會要求我的員工先把我在手術時堅持態度都先講給你們知道,如果你非常介意被命令或有可能因此感覺不受尊重的病患,請不要找我當你的手術醫師,免得我的求好心切變成醫病關係的誤會!

我堅持在術前與所有病患溝通一次就是這樣的道理,你們選擇由我來執刀這麼重要的眼睛,我不希望這個選擇是輕率的,我希望能透過你們的親身經歷把我的觀念延伸出去,我會用比較誇張的說法來讓你們好記住。

眼睛的手術是一輩子的事情:
你要能夠確定找對了主刀醫師(而不是找機器功能、找便宜、找廣告….找這些很沒有意義的東西)

你要能夠確定當你亂晃亂動的時候,醫師會竭盡所能的救你,而不是做完手術就好。

你要能夠確定醫師在術後依然可以持續照顧你的眼睛,就算是輕微的度數回退也可以調整。

有一些已經成為好朋友的病患以及病患的家長,在閒聊時會告訴我『丁醫師您講話語氣再溫柔一點不是很好嗎?當成生意做不是更好嗎?別的診所醫師現在都很親切…之類的話』….我只能笑笑的答『如果今天我不是從事醫療業同時又是個主刀醫師,而且背負著對病患重要的責任,那我就會努力的表演、千方百計地來換選票,鈔票….哈哈』

其實,不管你們找誰做手術,在哪裡做手術,在你們把自己最重要的眼睛〈其實不只眼睛如此,任何手術都是一樣〉交付在醫師手上時,請拜託他必須珍惜你所託付的,並且期望他以最高規格來對待,請把這份心情親口傳達給手術醫師,讓你的主刀醫師感受到你對手術的重視有多高,感謝他即將為你付出的精神與心血。

20餘年來,我堅持在手術中『盡其所能的為病患做到接近完美』,我不會為了商業運作而虛偽做作,孟子中有一篇是『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我確信我做的手術對病患問心無愧,這就是我的心境。

醫療與商業 PART2 --- 博士眼科診所 丁民峰醫師



10幾年前手機剛剛出現的時候,有一則廣告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這句廣告詞還因此獲獎,但這句話背後的『人性』是什麼呢?

其實就只有兩個字而已:『商業』


汽車為何要做自排車?明明手排就比較耐操、省油、零件好替換。

答案很簡單,因為車廠要賣更多車給不會開、不想學手排車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擴大市場,才有更大的商業利益。

手術也是如此,藉由科技的輔助就可以量產『會手術』的醫師。就像自排科技創造了很多『會開車』的人一樣。


雷射近視以前的有刀,醫師要練刀法,要花功夫去精研切得更薄、更整齊。

到了無刀的時代,由於科技力太優勢,要用刀片切出跟雷射一樣的品質實在太難、太花功夫,所以當年我看完廠商的DEMO示範手術後,我就認為這是一樣必然改變的手術趨勢---有刀終就要走入歷史。

事實證明我的觀點並沒有錯,短短的三年時間,全台灣的無刀雷射儀器都已經有十幾台了。


科技協助了醫師克服了『學刀』的難度,因為雷射近視90%的困難就在這關鍵的一刀,另外,科技也克服了病患『刀片VS眼睛』的恐懼,所以這項科技創造了廠商、醫師及病患三贏的局面。


雖然說是三贏,但病患仍屬於弱勢的一方,因為病患所知道的資料都來自於廠商與醫師,病患並沒有能力去分辨好壞,病患只能跟著廣告走,跟著商業操作走。


再來就是準分子雷射的儀器,儀器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回到本文的初衷,儀器廠商為了可以賣更多的儀器,所以把很多輔助功能加入,讓新接觸的醫師"更容易上手開刀",結果很多的近視雷射廣告把這些儀器功能拿來大作廣告,吸引病患們的眼球!


一一舉例:


奈米視雷射:5~6年前台灣吹奈米風,只要搭上這個名詞就會熱賣,事實上衛生署在最後有做出聲明,雖然準分子雷射的波長是193nm,但奈米一詞應該用在粒子的大小,而非雷射的波長,但當時的病患會被誤導到去詢問"請問診所的雷射是奈米的嗎?"-----斷章取義的用專業名詞進行廣告。


非球面雷射:這個我也很懶得說明了,連眼鏡片都可以打磨成非球面,雷射怎麼可能做不到,病患們會不會太好被唬弄?可是到現在市面上還是很多"非球面"的宣傳!-----利用基本功能來進行廣告。擴大光學區...之類的都屬於這種。


再來就是利用輔助功能做廣告,最明顯的就是用"高速追蹤定位"、"虹膜辨識系統"、"虹膜定位系統"...這些是儀器廠商的輔助功能,A廠商A功能、B廠商B功能,這些功能無法100%的使用在每一個病患身上 ,儀器的單項功能被無限上綱,模糊了病患應有的焦點。


把話講穿了就是:儀器的功能無法保證病患的視力。而且重點是儀器廠商也無法為術後的品質負擔任何責任。病患選擇相信這些廣告其實是偏離了主題。


與前一篇醫療與商業中強調的重點相同,我是主刀醫師,我有我應盡的責任:


我的責任在於盡我所能地把手術做到接近完美

我的責任是讓病患知道自己有可能要承擔哪些風險
我的責任不是用商業技巧誘惑你來開刀

所以,我在手術前要跟我的病患溝通清楚,我不希望我的病患純粹是因為『商業因素』而手術,我希望我的病患是經過思考、判斷而且是慎重地對自己的雙眼下決定,因為我是你的主刀醫師,我有責任把這些道理跟病患說清楚。


在此,我先跟選擇在這裡手術的病患以及所有曾經在手術室裡被我"碎碎唸"的病患說聲包涵,希望你們能體會我對品質的堅持,以及在手術中嚴格要求你們配合的用心。


眼壓

與近視雷射的關係

  高眼壓會迫使眼軸拉長,眼軸一拉長就不可能再改變,近視與眼壓造成的疾病之發展形式是一樣的。

每100度的近視 = 眼軸被拉長0.37mm

姿勢改變、瞳孔放大(夜間或睡眠)都會讓眼壓升高

高度近視患者大多數也是高眼壓,正常人的眼壓是10~20mm-hg。
不穩定的眼壓
每日在不同的時間起伏落差大
較穩定的眼壓
起伏小

 做雷射視力矯正手術與改變眼壓完全無關。但雷射手術會使得角膜變薄,從氣動式眼壓測得的眼壓會有偏低的狀況,病患於術後例行性視力檢查時需要有警覺心。

眼壓的測量也與角膜厚度有關

角膜越厚,測得眼壓值越高;越薄則眼壓越低。
以正常人角膜厚度為基準,有一個些微的校正公式:
修正值(mmHg)= -(角膜厚度-578)μm×(5 / 70)
 
Ehlers N,BramsenT,Sperling S.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cta Ophthalmol(Copenh),1975
 
例:A君角膜厚度500,非接觸式測得眼壓值為16 mmHg,校正依公式
計算為+ 5.57 mmHg,所以實際的眼壓值是21.57 mmHg,比標準正常值為高,而且夜晚及睡眠時更高,需要特別注意青光眼的形成。




眼軸過於拉長者 = 視神經受壓迫 = 角膜也受到壓迫
視神經盤不夠強壯將有可能演變青光眼
角膜結構不夠強壯將有可能演變圓錐角膜

醫療與商業 PART3---博士眼科診所 丁民峰醫師


這次我們要談的是手術的風險與常見合併症(或是病患口中常提到的後遺症)

『風險與合併症』是醫療與商業真正的不同之處,醫療的不確定性太多,無法像商業買賣一樣白紙黑字的明買明賣或是還外加一大堆保證書,沒有一個醫師可以讓病患在這項手術中『保證不眩光』『保證不回退』『保證1.0,如果真的有醫師可以親筆簽下這些保證,大家都應該給那位醫師手術。

我在手術前會與病患溝通的內容中就包含了我對手術同意書的看法:其實同意書的目的不僅僅是同意手術的進行,更重要的是要病患明白、清楚的知道手術後到底會有哪些狀況可能發生

手術同意書並不是品質保證書或是安全保證書,它是用來協助病患了解等一下或是未來有可能會發生哪些事的。

不管醫師的頭銜有多大,證書有多少張病患要承擔的手術風險項目是一樣的。

我非常堅持我的病患們在術前就要完全地了解這些狀況,因為術後與您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請病患們把『手術同意書』當成『風險告知書』一樣的看待。

因為了解這些狀況才是病患在手術前最重要的功課,在美國FDALASIK病患的建議第一條就講得非常明白:『如果不能承受任何風險,就屬於不適合這項手術的人』,雖然科技已經把這些風險的發生率變少,醫師的豐富經驗更可以讓這些風險或是合併症的發生機率降的更低,但是身為即將要手術的病患不能輕忽這些風險的告知。因為最終要承擔手術結果的人就是病患!

這是我希望病患在選擇手術時能就先注意到的事,不要被特殊名詞或是不懂的名詞給轉移焦點,不要輕易的相信任何廣告詞(尤其是誇大的),醫療法第61條中就有寫到『醫療機構,不得以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不正當方法,招攬病人。』

為何醫療機構不可以隨意像其他行業般的招攬生意呢?因為這就是醫療的屬性,不是單純的商業!

所以當你們看到廣告詞寫著『只要5分鐘….徹底擺脫近視』、『隔日即可正常上班作息』而吸引你們想做手術時,請先要求對方把廣告詞句寫進手術同意書上面去,萬一對方沒有做到廣告所寫的時候,你們可以用廣告不實去要求對方負責任!

在前年2009年的時候,中華眼科醫學會提供了一份學會版的手術同意書,上面記載了12條雷射近視術後常見的合併症,我在這邊把全文一字不改的附載在這

一、手術併發症及不良反應包括:
1.  暫時性術後疼痛、流淚、畏光、乾眼、角膜水腫、紅眼等。
2.  因個人體質及年齡差異,角膜含水量不同,術後可能有一定比率之矯正不足或矯正過度。
3.  散光不一定能完全矯正,軸度亦可能改變。
4.  手術後可能導致術前眩光繼續存在或新增眩光、星芒等暫時性或永久性現象。
5.  角膜瓣製作仍有極低比率機會導致碎裂瓣、鈕扣孔型不規則瓣、非預期之薄膜、角膜穿孔等,造成不規則散光或角膜混濁。
6.  角膜瓣製作可能造成輕微摺痕、惰性異物嵌入、上皮缺損等,多不影響視力。
7.  可能造成無菌性層間角膜炎。
8.  角膜感染極其罕見,有可能影響視力。
9.  角膜瓣製作後,有極低比率可能產生上皮內長,嚴重者可能影響視力甚至角膜溶解。
10.目前學界對角膜隆凸(圓錐角膜)病因仍無定論,但依據經驗法則,保留一定厚度、比例以上之存留角膜可有效降低術後角膜隆凸之機率,唯無法保證絕不發生。
11.原先近視患者術後可能有暫時性調節困難,年齡近40歲或以上之患者如完全矯正時,可能面臨正常之老視現象。
12.術後有可能產生乾眼之症狀。

二、併發症及不良反應發生之一般處置:
1.  矯正不足、過度或不完全矯正之散光,可再手術修正,一般預後良好。但如角膜厚度不足,無法再手術時,必須以其他方式如配戴眼鏡矯正。
2.  術後眩光可再手術修正,唯無法保證絕不再發生。極少數夜間眩光可能造成夜間駕駛困難。
3.  碎裂瓣、鈕扣孔型不規則瓣、非預期之薄瓣、角膜穿孔等,造成不規則散光時,可能需要再手術或配戴硬式隱形眼鏡,少數嚴重者需行角膜移植。
4.  輕微摺痕、惰性異物嵌入多不必處理。
5.  無菌性層間角膜炎多以點藥處理,少數嚴重者需行再沖洗手術,一般預後良好。
6.  角膜感染多以藥物處理,少數嚴重者需行角膜瓣移除或角膜移植。
7.  上皮內長嚴重者,可手術再切除內長之上皮,一般有改善,但亦又可能產生角膜瓣混濁,上皮再次內長,瓣膜皺褶,造成視力減退。
8.  術後角膜隆凸,必須以配戴眼鏡或硬式隱形眼鏡矯正,嚴重者需行角膜移植。
9.  有老花眼症狀時,可配戴老花眼鏡改善近距離視力。
10.有乾眼症狀時,可多點用人工淚液以緩解症狀。

這個手術同意書的版本寫得夠『坦白』,雖然可能會看起來很恐怖而讓一些病患卻步,但這卻是術後的常見狀況,病患們想做雷射不可不知的狀況,給所有想做雷射的朋友們有一個學會版本手術同意書做為參考指標。

手術做完後,恢復速度比較慢、比較不穩定的病患通常都會陷入一種焦慮期,
『我的手術失敗了嗎?』
『我這樣是正常的嗎?』
『為什麼跟我同一天手術的人已經1.0了?』……
術後的復原狀況真的因人而異,這麼多年下來,面對過這麼多病患,我當然懂得你們不安的心情,但這個時候只能請你們耐心的等待,因為這就是醫療。

現在的病患們在術前都已經做過了選擇,我相信你們在選擇醫療的時候,都是選擇了讓自己最能夠安心的醫師,所以請你們繼續相信他接下來的術後照顧,耐心的來配合醫師的指示。

後記:
醫師的理性,常常會被誤解為冷漠;病情的觀察期,也常常被誤認為刻意拖延,但是病患很容易的忽略一個醫師的心境『你是我的病人,我當然希望你趕快好起來